1983年,好莱王牌電影編劇威廉姆·高德曼(William Goldman)在《銀幕春秋》(Adventures in the Screen Trade)一書中揭露了電影行業的坞电內幕。當時好萊塢正處於混亂之中。影业各個電影製片廠接二連三受挫,现无處境非常艱難。法预其中最嚴重的知成要數西部片《天堂之門》(Heaven s Gate)。這部電影於1980年上映,败年耗資4400萬美元(這在當時可是好莱一筆巨資)。由於票房慘敗,製作該部電影的聯美公司(United Artists)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。人們對高德曼的著作印象最深刻的是,他指明了電影業的一條鐵律,“沒有人知曉任何事情”:一部電影是會成為賣座大片還是會慘敗而歸?誰都可以進行猜測。
1983年,高德曼描述了電影製片廠如何一步步放棄努力,不再發展自己的想法。當時,自由劇作家、製片人以及其他外部人士在好萊塢兜售已經製作好一攬子計劃,一般包括已經簽約的演員和寫好的劇本。如今,製片廠紛紛削減研發成本、增加營銷預算,所以他們更加依賴外人來設計自己的產品。想象一下,如果蘋果公司或者豐田公司也這麽做會有什麽後果。此外,製片廠還試圖吸引外部資金來為拍攝電影籌資。一種新型中介機構應運而生,如威秀娛樂集團(Village Roadshow Entertainment Group)和天舞影業公司(Skydance),這些公司專門負責資金項目。
用高德曼的話說,好萊塢一直是一個“等級分明的地方”。現在依然如此,隻是各個等級正在發生變化。以前,人們認為在電視行業工作還不如失業;如今,電視行業是財力最雄厚的行業,所以劇作家、製片人和製片廠都更加注重電視。至於現年82歲的高德曼,他已經搬到了紐約,正在創作一部音樂劇。巧合的是,大型電影製片廠也正在向百老匯音樂劇投資。但是,正如《希特勒的春天》(Springtime for Hitler)所顯示的那樣,人們其實對百老匯音樂劇的命運也一無所知——由梅爾·布魯克斯(Mel Brooks)編導的這部音樂劇看似注定會失敗,結果卻引發了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