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穿越罵聲的春節檔黑馬:"爸爸去哪兒"四大爭議

发表于 2025-01-01 17:51:32 来源:詭秘莫測網

  穿越罵聲的春節檔黑馬:"爸爸去哪兒"四大爭議(圖1)
     《爸爸去哪兒》電影版海報

      時光網訊 春節7天長假剛剛過去,中國電影市場以14.1億元票房收入、春大争3900萬觀影人次再創春節檔新高。节档其中,黑马根據電視綜藝節目衍生的爸爸《爸爸去哪兒》電影版,7天收入4.68億元,去儿上座率和每場平均觀影人數甚至超過了收入6.12億的骂声票房冠軍3D電影《西遊記之大鬧天宮》。

  同時關於該片的春大争質疑聲也是不斷,歸結起來主要是节档拍攝周期太短、沒有完整的黑马故事、不能叫電影、爸爸其操作手法擾亂了市場秩序等等。去儿有網友調侃:《大鬧天宮》證明了“高票房與電影好壞無關”,骂声而“爸爸”證明了“高票房甚至和電影無關”。春大争

      一方麵是节档市場和觀眾的追捧,一方麵是無數電影人的尷尬和憤怒,“《爸爸去哪兒》改變了電影定義?”“這樣的電影要是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,那是搞電影的悲哀!”一些激進的影迷甚至在網絡上喊出了“爸爸去哪兒滾出電影圈”。

      而這一場爭議的背後,是中國電影在轉折時期的現狀——導演何平這樣說:數字技術讓電影製作的門檻變得可高可低,一些人在捍衛傳統意義上的電影,另一些人為財富有意無意地顛覆過去。

爭議1:“爸爸”為圈錢粗製濫造?

      作為2013年最火的一檔綜藝節目,《爸爸去哪兒》成為全民皆議的話題。其電影版搶在大年初一全國上映,拍攝周期隻有5天,從拍攝到上映也不過一個月的時間,如此快速的“趕工”出一部電影,在上映前質疑之聲已經不絕於耳,“純屬圈錢”、“粗製濫造”的聲音也甚囂塵上。

      而該片主創則堅持,如此短的拍攝周期自有其道理。影片的監製、製片人滕華濤曾在受訪時表示,如果趕不上年初一上檔,一切就都沒意義。上映後的實際情況也正如其所述,《爸爸去哪兒》的首日票房就高達9200萬元,打破《私人訂製》首日8000萬元的國產2D片紀錄,而其排片量還不及後者首映當日的60%。大年初一,“爸爸”的排片量增幅近10%,部分影院上座率高達95%。影院裏大排長龍,而且多是拖家帶口。

      出品方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在影片的首映發布會上,就公開回應爭議,稱影片拍攝現場所用的攝影機的數量和工作人員規模是正常電影的10倍,因此拍攝周期不應該按5天算,而是50天。

      據片方提供的資料,“爸爸”有23台攝影機在同時拍攝,前期籌備有兩個月。導演謝滌葵更是在微博激烈回應:“5天拍的就是爛片嗎?知不知道湖南衛視為了爸爸去哪兒準備了一年!知不知道欄目組為了這個項目籌備了8個月,知不知道爸爸孩子們經過三個月拍攝才有這樣的默契,知不知道我們後期團隊熬了多少通宵,改了多少版本才有這個效果!爸爸去哪大電影不說它多好,起碼真實自然歡樂不裝逼!謝謝各位捧場!”   

      還有人舉出某些拍攝周期較長的“爛片”,比如《富春山居圖》作為反例,以證明“爸爸”的品質和效果,絕不能以製作時間來加以衡量。
   
爭議2:“爸爸”到底是不是電影?

  每年的春節檔,合家歡類型的影片總能賣得火熱。《爸爸去哪兒》熱賣近5億,而相比之下,迪斯尼出品、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提名的《冰雪奇緣》,在上映首日卻僅獲1600萬元的票房。

      不少影評人感慨:“《爸爸去哪兒》徹底顛覆了電影的定義,加長版的綜藝節目,如今也可以被稱為電影,也難怪那麽多的綜藝節目被拍成電影,走進影院。”幾乎照搬電視綜藝模式的《爸爸去哪兒》,究竟是不是電影?這是該片票房火爆之後,業界議論最為集中的一點。 

   珠江影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軍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。“電影的本源就是在銀幕上展現無限可能性,開啟人們的想象空間。”在他看來,電影的出身本來就很平民,天黑了,燈亮了,銀幕上能夠出現亮影,就是最原始的電影;電影在剛出現時本來就不是故事片,“《火車進站》、《園丁澆花》,都隻是一些好玩的片段”。

  然而,也有人提出,若仍然用電影誕生初期的形態作為判斷標準,無異於將電影在過去100多年中的發展一筆勾銷。時至今日,電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成熟形態,以這樣的標準來審視,《爸爸去哪兒》雖然號稱是同名綜藝節目的“大電影版”,但並不合格。

      這裏說的“不合格”,並非單指它的拍攝時間隻有5天,更多是指它在形態上與同名綜藝節目並無二致,仍然是5組明星家庭共同完成任務,隻不過背景放在了動物園。連它的主創也承認,該片沒有劇本、沒有故事、沒有表演,連拍攝流程都遵照了電視的規律,力求保持節目的原汁原味。換句話說,《爸爸去哪兒》不是一部劇情片,而是一個真人秀,說它是同名綜藝節目的新春特輯也未嚐不可。

      影評人“暗夜騎士”就表示:“電影市場居然要靠一個電視節目來喂飽,這說明中國電影工業本身已經差到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了。” 對於鋪天蓋地的質疑,監製騰華濤日前也親自出麵回應。他表示,“一開始想做這個事情的時候,就已經估計到會有不少質疑,我想到大家會說這個不像電影,畢竟可能碰了人家的蛋糕了。”但騰華濤認為,自己沒有這樣的障礙,在電影院裏看這樣一個故事,有笑有淚,三觀正確,適合全家一起,這樣的電影有什麽不可以做的呢?       

穿越罵聲的春節檔黑馬:"爸爸去哪兒"四大爭議(圖2)
合家老小去影院看“萌娃”是這個春節最熱門的事之一

爭議3:“爸爸”重新定義了電影?

      業內人士直呼,這個春節檔有些看不懂,甚至還有人表示出了擔憂。

      微博實名認證為樂視影業城市發行經理的崔博涵稱:“優秀國產動畫被迫撤檔,5天速成爛片橫行影市,顛覆文化的爛片卻能屢破紀錄……春節檔的電影市場,顛覆了電影原本的意義。”

      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在其微博上稱:“什麽票房五要素,什麽喜劇的AB線,電影,作為一種最早的長視頻,來到了重新定義的時刻。包括電視劇包括春晚包括選秀季播包括一切視頻,都是變化的終端惹的禍。這一切都隻是開始。”  

     但這條微博發出後便引發了不小的爭議,不少人對重新定義影片的說法深表反感。影評人“迷影蘭波”表示,“消費純真和親情,中國式家長和庸眾的勝利。美名其曰長視頻占領影院終端。”

      在一些影迷聚焦的網站上,不少人對此感到痛心疾首,有人這樣寫道:“電影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、攝影、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、文字、雕塑、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,但它又具有獨有的藝術特征——而這部DV親子紀錄秀跟這一點也不搭邊。”

  “從這個角度來說,如果因為《爸爸去哪兒》票房火爆,就認為重新定義電影的時刻到來,未免有些牽強。當第一部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機出現後,人們並沒有因此重新定義相機和照片。數碼相機的邊緣化,恰恰是因為人們用照相機的標準要求手機,而手機製造商們也在不斷提高拍攝像素,以滿足人們的要求。”

       “電視界可以跨界拍電影嗎?答案當然是肯定的。但同樣肯定的是,既然是電影,就要接受人們用電影的標準來評價。”

爭議4:“爸爸”會擾亂電影市場?

      《爸爸去哪兒》的大賣還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憂慮,銀幕上的綜藝真人秀會不會一哄而上?更多賺快錢的電影會不會出來擾亂市場?

      誠然,在中國電影市場,一部電影大賣確實會催生一係列“複製品”,目的就是複製對方的“成功”。正如《失戀33天》的成功帶來了一係列小清新愛情片,《泰囧》的成功帶來了一係列低成本喜劇。但成功者往往有其獨特性和稀缺性,即其“不可複製性”。

      近年能與《爸爸去哪兒》的熱度相比的節目,隻有《中國好聲音》和《我是歌手》了,而“好聲音”的電影版已經被證明失敗。有觀眾表示,由於《爸爸去哪兒》第二季節目的人選懸而未決,要想再看到五個明星家庭賣萌搞笑,恐怕已經不那麽容易,所以電影版就如同節目的大結局,已在電視機前相伴三個月的觀眾豈能不看。去年《快樂大本營》主持人集體出演的電影《快樂到家》成為票房黑馬,就有業內分析稱,這種結果是節目多年培養的粉絲,對節目的一次集中性回饋。所以說,所謂的“搶錢”,必定是一個願打、一個願挨。

      對於《爸爸去哪兒》大賣是電影界的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會毀掉中國電影的說法,電影研究者彭侃並不認同:“作為中國首部電視節目衍生的真人秀電影,《爸爸去哪兒》有它的獨創性,也有它的不可複製性,在影視節目產業鏈運作方麵可謂非常成功,從前期項目準備,大量宣傳鋪墊,時間點銜接,檔期安排,台網宣傳互動,聯合營銷推廣等方麵來看,《爸爸去哪兒》都做得非常成功,因此能大賣,並不意外。  

      但是這種成功不可能複製,也不會成為電影的主流,作為電影人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,拍出真正的好電影。中國電影市場容量很大,隻有定位不準、檔期不妥、質量不硬的失敗者,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者。 

結語:成功是因為具備別人缺乏的東西

      當初《泰囧》賣到12億,也被質疑不值這個票房。其實,應該被質疑的,反而是那些進了影院,卻頻頻讓觀眾“糟心”的爛片,使觀眾的觀影需求長期達不到滿足,才成全了《泰囧》。《爸爸去哪兒》其實也同理,有媒體如此描述道:“鮮活的人物、真摯的情感、讓人捧腹的細節,原汁原味地從熒屏穿越到了銀幕,也把電視觀眾拉進了電影院,並讓電影院回響起了他們發自內心的笑聲。”

      正如有記者問滕華濤:“現在票房大好,你是否可以反擊那些批評者了?”滕華濤則回答“不會”,“我反對以票房來決定電影的好壞。我從來沒說過這是一部好電影,不管它的票房到幾億,你都不能用來證明這一點。但是,你得承認它是觀眾喜歡的電影,不然哪兒來的這麽高票房?同樣的,你也不能說,票房不好的電影就不是電影了。”

      沒錯,不能說票房不好的就不是電影,拍攝周期長的就是好電影。電影不能無視其商品屬性而僅僅以“好壞”和“是不是電影”來論定。麵對爭議,有媒體如此評論作結:“一部電影賣得好,觀眾攜家帶口看得高興,恰恰說明它具備大多數低票房電影所缺乏的東西,說明其必定遵循了某種大眾認可的遊戲規則。退後一步說,這個市場總還是需要更多的電影來讓它變得更豐富。”

随机为您推荐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穿越罵聲的春節檔黑馬:"爸爸去哪兒"四大爭議,詭秘莫測網   sitemap

回顶部